儿童阅读时间: 4 分钟
古时后,有个巨人漫步在乡间的大道上,突然一个陌生人跳到他跟前说:“站住,不许再往前走一步!“ – „什么?“巨人叫道,“你这小东西,我两根指头就能把你捏死,你敢挡我的路?你是什么人,敢口吐狂言?“ – „我是死神,“他回答说,“没有人能反抗我,你也必须服从我的命令。“但巨人拒绝了,和死神打斗起来,这是一场持久而激烈的战斗,最后巨人占了上风,一拳击倒了死神,使他瘫倒在一块石头旁。 巨人凯旋而去,死神倒在那儿屈服了,他太虚弱了,竟爬不起来了。 „现在我该怎么办呢?“他说,“如果就缩在这个角落里,世上就没人会死,那么必定会挤满人而无处容身了。“这时来了位年轻人,朝气蓬勃,一路高歌,并且在举目四顾。 一看见这个半死半活的人,马上关切地走了上来,扶起他,从自己的瓶中倒了口水给他,看着他恢复了几分力气。 那陌生人边爬起边说:“你可知道我是谁吗?你知道你帮了谁吗?“ – „不,“年轻人说,“我不认识你。“ – „我是死神,我从不放过任何人,你也不例外。但为了表示我的感激之情,我向你保证我绝不出其不意地降临于你,我会在来取你性命之前派我的报信使者通知你。“ – „好的,“年轻人说,“能知道自己的死期就足够了,至少在这以前我不用提心吊胆的。“然后他愉快地走了,无忧无虑地生活着。 但青春和健康不会长久,很快病痛与悲哀都来了,它们开始一天天地折磨他。 他自言自语道:“我不会死的,因为死神还没来,我真希望这病痛缠身的痛苦日子赶快结束。“后来他的病好了,他又过上了开心的日子。 有一天,有人拍了拍他的肩膀,他扭头一看,发现死神就站在他身后。 „跟我来,你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刻已经到了。“ – „什么?“这人问道,“你怎能食言?你不是保证说你本人来之前会派信使来吗?“ – „别作声!“死神说,“我不是接二连三地差信使到这里了吗?寒热不是来打你、推你、摔倒你了吗?晕眩不是弄得你头昏脑胀吗?痛风病不是折磨你四肢吗?耳鸣有过吗?牙痛时不曾使面颊发肿吗?而且,我的兄弟’睡神’不是每晚向你提起我吗?夜里,你难道不是像死人那样地躺在那吗?“
这人无话可说,只得听天由命,跟着死神走了。

背景信息
语言
解读
这个故事是格林兄弟收录的一则经典寓言,名为《死神的使者》。故事讲述了一个巨人和死神之间的冲突以及一个年轻人与死神的约定。
在故事中,巨人试图挑战死神的权威,但最终死神虽暂时被巨人击败,却并没有因此消失,反而通过一个年轻人的善心得以恢复。作为回报,死神答应年轻人会提前通知他自己的死亡来临。年轻人因为相信死神的承诺而生活得无忧无虑。然而,当各种病痛和不适接踵而至时,他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死神派来的使者,直到死神亲自来带走他时,他才明白原来他一直在接收死亡的讯息。
这个故事带有浓厚的寓意,提醒人们关于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不可避免。病痛和衰老是人生的自然过程,或许正是死神的信使。故事也暗示,珍惜当下的健康和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死亡并不会在真正来临前发出明确的警告。
这篇故事出自格林兄弟(Gebrüder Grimm)的《死神的使者》,它通过一种寓言的方式探讨了死亡、生命以及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和误解。以下是对这个故事的一些语言学和主题分析:
语言学分析
对话的使用:
– 故事中使用了大量对话,尤其是死神和巨人以及死神和年轻人之间的对话。通过直截了当的对话,故事直接呈现了角色的意图和个性。例如,死神对年轻人的许诺以及后来对承诺的解释都通过直接对话来展示。
叙述节奏:
– 故事不仅通过行动描绘角色(如巨人和死神的战斗)而且通过内部独白展示角色的思维和心态(如年轻人在生病时的自言自语)。这种叙述方式使角色更有层次感,也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象征和隐喻:
– 巨人的形象和死神的形象都有象征意义。巨人可能象征着生命的强大和抵抗力,而死神显然象征着无法抗拒的死亡。年轻人的经历象征着人类生命周期的不可避免。
重复与变奏:
– 故事中多次出现疾病的描述(如寒热、晕眩、痛风等),这些都被视为死神的“信使”,这种重复不仅强化了这些现象作为死亡的预兆,也强化了年轻人对承诺的误解。
主题分析
死亡的不可避免性:
– 故事核心主题是死亡无法逃避,无论是像巨人这般强大的生物,还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最终都无法逃离死亡的控制。
人类对死亡的误解:
– 年轻人误解了死神的“信使”的意义,以为自己还有时间。故事通过死神的解释揭示出生活中的各种痛苦和警示其实都是对死亡的预告。
青年与衰老:
– 故事中年轻人从活力四射到疾病缠身再到恢复,是典型的生命循环,这不仅表现了生命的脆弱性,也展示了人们对年轻、健康的珍视。
承诺与现实:
– 死神对年轻人的承诺实际上是一个关于现实的比喻,即使我们不相信或不愿意承认,生活中的各种不适和痛苦都是生命必有的过程。
文学价值
这则故事在寓言的简单结构中探讨了复杂的哲学主题。格林兄弟以生动的方式提醒读者关于生命的无常和对生命现状的接受。无论是通过语言的运用,还是通过象征和寓意,该故事都展示了深刻的人文思考。
《死神的使者》这一格林兄弟的故事通过寓言的方式,对人类与死亡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心理学层面的探讨。
首先,这个故事揭示了人类面对死亡时的普遍心理状态。巨人不畏死亡,试图通过力量来抗衡它,这代表了人类对死亡本能的恐惧和反抗。然而,巨人的胜利只是暂时的,这暗示着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去逃避或对抗,死亡终将来临。
接着,故事通过年轻人与死神的交流,表达了人类对已知与未知的态度。年轻人因为得到死神的承诺能够提前收到死亡的通知而感到安心,这体现了人类希望掌控未来,避免不确定性的内在需求。我们总是渴望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以此来减少焦虑和不安。
然而,当死神终于来临时,这位年轻人意识到自己误解了信使的含义。这个时候,故事指出了人类自我欺骗的倾向,以及选择性地忽视死亡随时可能到来的警告信号。这也揭示了我们往往习惯于在日常生活中忽略身体和情感上的警告,直到为时已晚。
故事的结尾,死神的解释揭示了生活中持续不断的变化和衰老本身就是死亡的信使。在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可以被视为是接受生活有限性和人类生命脆弱性的一个提醒。面对这些无可避免的事实,真正智慧的做法是珍惜生命的每一刻,而不是沉溺于惧怕死亡。
最终,这个故事不仅提供了一种对死亡的哲学反思,也在心理层面上探索了人类面对生命终点的态度和感悟。